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历史系罗新教授推荐历史学著作十种

2016-07-23 罗新 读书识小录

原文章名为《罗新:2008暑假阅读历史篇》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人们常常引用黄庭坚这句话,但要真正去做可就十分之难了。不泛览涉猎,何以知道哪些书值得精读呢?又何以知道哪些问题格外重要呢?学术随时代转移,趣尚亦因人而异。要列出一份不引起争议的精读书单,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如果是为了消夏而不是考研,那么我愿意推荐自己近年读过又印象极深的10部历史学著作——有些也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史著,但当作历史书来读也是合适的。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王明珂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当然,在汶川地震之后的这个夏天,我们读了《华夏边缘》之后,还应当紧接着读同一作者的另外一部名著《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08)。正如封面上已经揭明的,《羌在汉藏之间》就是要研究“汶川、北川、茂县、松潘、理县羌族之社会历史与文化”。

5月中旬以来关注汶川地震的中国人,对地震灾区的了解是相当有限的,很少人能够从电视画面上辨认出许多受灾村民都属于这个地区最重要的族群之一羌族。王明珂无数次在这一地区从事田野调查,结交了许许多多羌族朋友,因此他对地震灾害的关切可想而知。他在刚刚出版的内地简体字版卷尾写了一个“追记”,提到“此时本书在大陆出版,更加剧了我的悲痛”,情真意切。作者曾经发出豪语“要让全世界都知道羌族”,现在他的研究正在达成这一目标。与王明珂近年出版的《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内地版也即将面世)合起来,王明珂的“历史人类学三部曲”(这是我自己随意命名的),已经在人类学一般理论与中国的民族学与历史学实践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他从羌族个案研究出发丰富了人类学,而不是搬用现成的人类学理论套在中国民族与历史的细节上。他的贡献已经超越了个案研究,而具有了普遍的和一般的意义。



《拓跋史探》,田余庆著,三联书店,2003

熟读过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和《秦汉魏晋史探微》的朋友,很多都容易对《拓跋史探》持一点保留,认为无论在选题上还是在具体的考证上,甚至是在文字表达上,都没有能够超越《东晋门阀政治》。当然,《东晋门阀政治》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重要收获之一。而《拓跋史探》是属于新时代的,尽管显露出作者老年写作时难以避免的种种遗憾,但凝聚着深刻的时代体验和历史反思。与《东晋门阀政治》的乐观昂扬不同,《拓跋史探》浸透了对未来的疑虑和对往昔岁月的感伤,前者表达了20世纪80年代知识人的热情与希望,后者则源于乐观情绪被打消之后的沉郁深思。


《九品官人法研究》,[日]宫崎市定著,韩昇、刘建英译,中华书局,2008

无论怎样罗列20世纪中国史研究的经典书目,宫崎这部代表作都不应当遗漏。可是事实上有能力和条件细读此书的中国学者过去是不多的,大名如雷贯耳,全译本(过去商务出过内部读物的节译本)却延迟到今年才出版。好在此书的价值是跨时代的,半个世纪(原书初版于1956年)后再读,一样觉得新鲜有趣。



《木简竹简述说的古代中国》,[日]富谷至著,刘恒武译,人民出版社,2007

这部本来是作为通俗读物而写的书,竟然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使专业工作者也可以当作优秀的专著来学习。如果能够与作者的前辈藤枝晃的一部同类型名著《汉字的文化史》(李运博译,中华书局,2005)合起来读,就更能够激发你对中国学术的感慨了。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此书的初版本给1980年代的中国学术注入了一股强劲持久的动力,而那时曾经轰轰烈烈的著作到今天大多已经退入历史的烟尘之中,很少有如此书依旧光芒闪耀的。虽然余先生的新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2003)佳评如潮,绝对值得精读,但我在这里还是忍不住要优先推荐《士与中国文化》。知人论世,自古以来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余先生似乎轻轻松松就做到了。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王汎森著,河北教育,2001

从清代后期到抗战爆发这百年间的历史,过去无论是研究还是阅读都远远谈不上热门,而现在,由于有了一大批重要学者和许多高质量论著的出现——当然,我们立即会想到桑兵、罗志田、茅海建、杨奎松等学者的名字——近代史特别是近代思想与学术史已经成了显学。在这一显学日益扩张其疆域的推动力量中,王汎森及其著作无疑是值得特别关注的。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著,中华书局,2002年

无论是从题材还是从具体写作来说,这本书都给人“太专”、“不易读”的第一印象。其实只要你坚持把第一章读完,全书的考证与论说就不再是那么令人畏惧了。推荐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基于学术史的考虑,在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之后,中古制度史的研究由于这部书的出版而再登高峰。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邓小南著,三联书店,2007

把“祖宗之法”与宋代的政治运行机制、政治文化发展联系起来,独创性地、动态地揭示北宋政治史的基本线索,让读者获得一幅有着丰富层次感的历史画卷,是这部书的重要成就。作者提出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过程、行为、关系,事实上就是本书研究宋代政治史和制度史的新方法,表现出作者对学术方法的自觉省思。

《北方民族史十论》,姚大力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

姚大力是那种很多人都佩服但很少人读过其论著的学者,出现这种情况并非由于他的研究特别冷僻令人望而生畏,而是由于他的论著不多并且往往发表在不那么容易找到的地方。《北方民族史十论》把他的重要论文收集在一起,大大便利了读者。这少量的论文中有很多篇毫无疑问地代表着中国相关学界的最高水平,比如有关满族的形成、回回认同等问题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示范价值。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美]贾雷德·戴蒙德著,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现代历史学家中几乎不可能找到像贾雷德·戴蒙德这样野心勃勃的人了,当然,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学家,可你得承认他正企图把所有历史学家最原初的梦想变成现实:给出人类社会变迁因果关系的终极解释。你可以把他看成努力制造永动机的疯子,但他的著作是如此风靡世界,在当今的历史写作者中独一无二。他的历史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第三种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王道还译,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和第三部《大崩坏:人类社会的明天》(廖月娟译,时报文化,2007),虽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都赶不上这第二部《枪炮、病菌与钢铁》。尽管批评和争议的声音并不低,但这部书一定会给你带来极大的刺激,让你的夏日变得既不长也不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